本溪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 《关于本溪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的通知
本高管委发〔2023〕26号
本溪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关于本溪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机关各局办、国有企业:
现将《关于本溪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本溪高新区管委会
2023年5月10日
关于本溪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辽宁考察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讲话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本溪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高高新区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创新在高新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深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重点,以生物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为主导,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将高新区建设成为辽宁生物医药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引领,产业衔接。坚定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长期发展规划不变,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未来,释放产业潜力。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优化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新定位,打造高地。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抢占未来生物医药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开放创新、产业集聚的创新高地。
坚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坚持合理布局,特色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高新区产业布局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基本形成。引育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和团队,建设一批国内知名的创新平台,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涌现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推动形成一批有成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举措,使本溪高新区成为辽宁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竞争力进入国内前列,基本形成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模式,将高新区打造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具体指标
到2025年,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户,增长24.5%;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0户,增长28%;雏鹰瞪羚企业达到43户,增长38.7%;独角兽企业力争实现1户;省级以上中试基地数量达到2个;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高端创新平台达到30个;省级以上创业服务机构数6家;新型研发机构1家;实质性产学联盟数量达到20个;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亿元。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有效专利100项,攻克前沿引领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40项,开发创新产品20项。孵化体系建设、企业群体壮大、园区经济贡献度和创新环境优化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指标实现全面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满足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快整合和集聚科研资源,提高区域创新链整体水平。推进共性技术、专业技术、综合服务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是构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围绕化药、现代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领域,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依托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华润本溪三药、上药北方药业等高校、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产业研究院建设,争取国家级重大平台落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探索前沿引领技术,解决一批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问题,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应用。
责任部门:科技创新局
二是完善全链条创新服务平台。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产品注册认证等科技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业水平。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药理药效、一致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实验动物模型、检验检测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CRO、CMO等产业应用平台,以及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
责任部门:科技创新局
专栏1 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国家中成药技术创新中心:以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平台为核心,联合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转建国家级中药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系列中药开发研究。 上药北方药业化药及ADC中试和产业化平台:深化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完善药物研发创新链,加快开发治疗肿瘤、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化学药物和ADC药物,建设对标国际、国内领先的化药全产业链研发中试产业化基地、抗体偶联药物研发中试平台和ADC制造基地。 千一新药安全评价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研发过程药效研究、药物临床前毒性安全评价研究,以及药品质量等关键环节检测。致力于药品、农药、新化学品、兽药、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安全评价和环境生态评价,不断完善和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辽宁省医药测试仪器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符合GLP实验室质量认证标准的药学、生物样本分析,打造精准医学检测实验基地,开展临床前、临床在研项目精准服务。 |
2.加强人才团队引育。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引用留工作,加大“带土移植”引进人才团队力度,强化高端人才引进,将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先进地区的人才管理模式、产业项目等“嫁接”和招引到高新区。深入实施“兴辽人才计划”,建立“企业提需求+高校院所出团队+政府给激励支持”的人才和团队引用留机制,不断汇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给予外籍专家人才在项目研发、创新创业资助等方面“国民”待遇,促进国际领先科研成果在高新区转化。
责任部门:党政办公室、科技创新局
3.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建立技术共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联结机制。建立以企业为盟主、市场为导向、产品为目标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整合域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和产品质量,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整合现有成果转化服务资源,引导高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中试服务平台,建立技术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形成“1+N”科技成果转化新体系(一个联合服务中心+多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活跃技术交易市场氛围,促进高新技术产品本地转移转化。
责任部门:科技创新局
专栏2 人才引进和培育项目 人才团队“带土移植”:重点推进“高强度聚合物基口腔修复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原代细胞分离纯化及冷冻复苏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创新ADC药物中试及产业化技术”等项目关联人才团队引进。 沈阳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依托沈阳药科大学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充分利用园区内骨干企业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为示范区产业发展培养一批高端人才。 |
专栏3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辽宁本溪国药中心东北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产学研联盟、支持医疗机器人产学研联盟、医疗影像设备产学研联盟、新药安全评价产学研联盟、靶向药物产学研联盟、中药智能制造产学研联盟、高端制剂产学研联盟、有效成分富集分离技术产学研联盟、医药与重大疾病模式动物研发与应用产学研联盟、胰岛素药物技术产学研联盟、绿色原料药创新研究与技术合作产学研联盟、数字PCR检测技术产学研联盟、生物陶瓷技术产学研联盟、糖药物产业化研究产学研联盟等联盟的组建运行,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 沈阳药科大学科技园:依托沈阳药科大学科研及人才优势,加强与海内外医药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工程化和品种产业化研究,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提高科技成果数量、质量和效益。 辽宁科技学院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加快技术市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加速知识产权流动和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更快转化成生产力。 |
(二)完善服务链条,梯度培养科技型企业
1.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和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壮大规模,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数量,培育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加大“双高”企业培育力度,为产业壮大奠定基础。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构建融通型发展生态圈。支持上药好护士、华润三药等平台型企业多种形式开放内部资源,加强与园区中小企业、创新平台交流合作,引领和支持创新创业,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让科技型企业的新苗越来越多。
责任部门:科技创新局、经济运行局
2.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和企业孵化。强化创新资源开放和共享,加强仪器设备、人才团队、科技成果等优质科技资源服务供给。建立科技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不断扩大科技型企业规模。
责任部门:科技创新局
专栏4 创新主体培育项目 中国药都创新园: 加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孵化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引进域内外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孵化更多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型微小企业、小微企业。 辽宁海凭众创空间:发挥省级众创空间作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发展各个阶段提供高契合度服务,全面提升孵化和公共服务水平,孵化一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本溪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现有产业、企业、科技等优势资源,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实现基地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 科技型企业梯度分类培育:重点推进新宗康医疗等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长生生物等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博鳌生物、一致科技等企业培育雏鹰企业,上海绿谷(本溪)制药、上药北方药业等企业培育瞪羚企业。 |
(三)提升发展品质,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1.提升产业数字化能力。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深度融合。推进药品生产装备、工具和工序智能化,鼓励智能工厂建设和生产车间数字化升级改造。发展数字化中医诊疗和数字化中医药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医疗器械产业,提高核磁、CT等高端医疗检测设备的国际国内医疗影像市场占有率,提升产业规模和产能。
责任部门:经济运行局
专栏5 产业数字化项目 数字医疗:重点推进艺创医疗科技研发微创治疗辅助设备、辽宁迈迪生物智能化检测试剂盒、东北制药集团辽宁生物医药多重病毒检测及突变位点分子检测平台、辽宁龙晟实业中医药智慧平台等项目。 产业数字化:重点推进华润本溪三药智能化车间改造、辽宁三生血液透析服务网络建设、辽宁开影DR生产车间改造等项目。 |
2.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推动形成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强化绿色产业链布局,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进驻和项目落地。科学规划和建设医药化工园区,重点围绕新机制药物和靶向药物,发展新型化、绿色化原料药和化药产业;围绕疫苗、抗体、细胞和基因产品,发展特色化、规模化生物药产业;围绕配方颗粒、经典名方开发,发展现代化、标准化中药产业。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推广绿色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提高绿色生产工艺水平。
责任部门:经济运行局、规划住房建设局
专栏6 产业绿色发展项目 化学制药产业:重点建设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绿色原料药园区)包括:药联制药绿色原料药项目、辽宁科硕扩建改造项目、辽宁红珊瑚原料药技术改造项目,及重点推进恒康制药二期扩建改造、卫材制药新品种扩产、诺维诺制药水针技术改造升级、辽宁锦河药业新建等项目。 生物制药产业:重点推进上海绿谷本溪制药国家I类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九期一技改升级、辽宁成大生物疫苗生产基地和辽宁博鳌产业化升级、格瑞仕特红球生物全智能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 中医药产业:重点推进药大雷允上药业肿瘤药物生产基地、美罗君元药业中药饮片精深加工、仙草堂药业提升改造、华润三九北方基地建设、东方人药业丸剂和口服液车间提质升级、新高制药新建发酵车间、顺势医疗中医顺势产业园等项目。 绿色制造技术:重点推进中药渣综合利用、制药废水废气处理、低能耗低排放绿色生产工艺等产业绿色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 |
3.发展大健康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健康医疗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医疗、智慧医疗,抓好保健用品、健康养老、功能食品等健康医疗细分领域各项工作,加快培育形成诊疗、康复、养生等融合发展的大健康新业态,构建创新体系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责任部门:经济运行局
专栏7 特色大健康项目 食品保健品项目:重点推进辽宁寨香、泰阳医药联合开发的黑果花楸功能性食品、未来生物生物制品提取及产业化升级、木兰花乳业乳制品加工厂与奶牛养殖场建设、辽宁科硕扩产升级和辽宁晟麦实业特种植物油料深加工产业化等项目。 康养项目:重点推进一亩芳华中医温泉康养小镇、康溪温泉等项目。 |
4.实施大品种支持计划。大力支持原创新药、高端仿制药研发和二类、三类医疗器械研制,鼓励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药械品种。建立大品种项目储备库,完善技术支持、风险评估和成果转化机制。重点围绕抗肿瘤药物、糖类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开发和中药品种二次开发,提升大品种的数量、质量和产能。
责任部门:经济运行局
专栏8 医药大品种项目 化药大品种:重点推进上海绿谷(本溪)制药、药大雷允上药业、恒康制药、药联制药、上药集团北方药业、辽宁诺维诺、大熊制药、中海康制药等企业创新研发YL001双靶向脂质体、SPH6516、多西他赛脂质体、伊立替康脂质体注射液等创新药物和高端仿制药物,改造甘露寡糖二酸、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等产品。 生物药大品种:重点推进辽宁成大生物、辽宁博鳌、格瑞仕特生物等对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等疫苗产品,甘精胰岛素等胰岛素产品,及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等生物药大品种的研发和改进。 中药大品种:重点推进华润本溪三药、好护士药业等对尪痹、淤血痹、气滞胃痛等现有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开展金水六君煎、泻白散等基于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产品开发。 医疗器械大品种:重点推进辽宁开影、辽宁三生、迈迪生物等企业开发C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系列设备、幽门螺杆菌核酸检测试剂盒、二乙酰胫胺检测试剂盒等品种,改造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检测试剂盒、医疗诊断设备产品、血液透析产品等。 功能产品大品种:重点推进辽宁寨香生态农业开发抗疲劳、恢复体力、增强免疫力、抗老年痴呆、益智等功能性食品和农作物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富集提取及衍生功能食品。 |
(四)深化改革,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1.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1)探索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管理新机制。发挥市场对创新要素的配置作用,优化科研项目实施机制,对涉及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重点项目实行“订单式”、“招标式”攻关模式,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建立科技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对取得明显成效的企业和项目实施奖补激励政策。
责任部门:科技创新局
(2)推进药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省药监部门政策支持,力争设立辽宁省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与检测分中心,缩短现场检查、产品检验、评审注册时间,为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提供便利服务,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责任部门:科技创新局、行政审批局
(3)推动药械品种采购制度改革。推进符合条件的药械品种进入国家和省级联盟集中带量采购目录,推动大型影像设备产品进入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促进全省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定期对接,进一步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区域和范围。
责任部门:财政金融局、党政办公室
(4)推进医药品种资源整合。充分利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引导和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与医疗器械注册人成立联合公司,采用“一个共享研发中心+多个关联生产企业”、“多个关联注册人企业+一个共享产销基地”等运行模式,实现药械品种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各要素模块按需组合,发挥各自优势,盘活闲置资源,释放企业产能。
责任部门:市场局、科技创新局
(5)强化精准招商。精准把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生物医药产业转移新动向,重点关注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平台化企业,采取城市合伙人招商、专业机构招商、基金招商、场景开放招商等新手段,提升项目落地服务精准化、专业化水平。强化市场化招商改革,探索实行土地入股、以地作价的政策,坚持政府引导,鼓励和支持民资、外资入股示范区建设。成立市场化招商平台,组建专业招商和运营团队,推进存量资产二次开发和有效利用,优化提升招商运营水平。
责任部门:招商综合局、招商局、辽宁药都发展有限公司
(6)推进跨行政区域建设体系改革。发挥区域节点优势,加大开放创新力度,以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目标,在产业发展方面谋划共建、共享新模式,在资金投入、项目落地、税收收益分成等方面探索建立合作机制,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飞地产业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接地。力争纳入沈阳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推进中心城、卫星城、机场轨道交通建设,打造沈阳卫星城。探索飞地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和政策扶持优势,吸引高质量项目落地。
责任部门:经济运行局、规划住房建设局
2.优化营商环境
探索与省、市有关部门建立审批直通车制度,简化行政层级,实现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财政补助直接申报、人事薪酬直接决定等业务“直通”。 建立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推行“非禁即入”,重点放宽跨界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允许相关市场主体进入,促进市场主体数量规模持续提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1330”高效集中审批体系,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受理和办结。
责任部门:行政审批局
3.加强金融服务
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各类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本溪高新区投资基金和创新型金融产品,重点支持高新区内生物医药企业的新药械产品产业化、企业及产品的兼并重组和转让。支持医药企业采取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租赁融资、信托融资、基金融资等形式实现融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责任部门:财政金融局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统筹部署。建立健全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协调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度,协调小组由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总协调人、分管领导担任协调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下设工作专班。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定期调度解决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2.强化责任落实。实施本溪高新区创新发展任务责任制,根据《方案》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将责任具体化、规范化、台账化,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和责任人,研究谋划工作推进的具体措施,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重难点任务,解决重难点问题,形成强大合力。
3.争取资金政策。管委会各部门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了,切实发挥好国家和省各类平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整合发改、工信、科技等各类扶持资金,为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
4.营造发展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高新区产业创新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企业和人才团队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新发展氛围,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高新区产业创新发展建设。
5.完善人才政策。充分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创新人才。探索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贴息资金、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挂职培训、合作等方式,加强高新区与其他省、市先进高新区之间干部队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