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于海在2014年生物技术领域人才创新发展高级研修班上的讲稿(摘要)
要把这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起来,我看至少需要七个方面要素集合在一起才能够做成这件事情。
第一个方面关于政府的支持。生物医药行业应该是目前我们国家发展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难的一个行业。一是技术门槛高,科技部门一直在极力促进和推动这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国家也一直向国外派遣大量的人才,学习国外的技术创新优势并引进国内来。二是政策门槛高。产品研发成功以后,只是迈入成功刚刚走过了第一步,上市还要经过物价部门的定价,还要经过卫生部门,基本药物目录、新农合部的审查,将来可能还要进入医保目录。进完以后在市场上销售,往每个省销售的时候,每个省都要进行政府招标采购。这些过程走完了,才可以考虑进医院。三是生物医药行业体制机制创新的确跟不上技术创新的需要,政府部门的责任分工不清。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最有积极性的还是地方政府。所以将来大家手头有好的产品,落地的时候记得到地方政府去。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地方政府不为眼前的利益和一时的挣钱,要为这个地方长久考虑,为老百姓长期的就业与民生考虑。抓住这个产业是没错的,但是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的高层人员一定要重视,要把最好的干部配到这个产业来,要把市里仅有的资源,无论是资金还是行政资源都往这里集中,往这儿倾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一定得有省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省政府这个层位、相关部门,无论是药监局还是卫计委、发改委,还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还是物价,还是政府的招标采购等等,这些部门一定要真心实意支持这个行业。
本溪这块儿为什么六年小具规模,根本原因就是本溪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时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所以省直相关部门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由审批的基本是一路绿灯,科技厅基本上每年给这个基地的科技拨款1个亿左右,药监局能办的事儿基本上是很快就办,可办可不办的想办法办。还有好多部门非常支持,并且通过他们的桥梁做纽带作用,国家做部门,对这儿是真真切切的支持。
第二方面是区位交通很重要。现在世界经济重心正由海港转向空港。生物医药是全球化的行业,大家的交通工具通常坐飞机比较多,机场方便是做这个产业的一个很重要条件,另外呢,海陆空的条件,高速、普通公路,也一定要通畅便捷。
第三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假如不是一个健康生态环境,那么发展这个产业指定不行。本溪是北药药材的重要产地、集散地之一,一共有1117种中药材资源,道地药材有人参、辽五味、辽细辛、灵丹草、林蛙等。这些都是医药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非常重要。尤其是人参,这个资源是集中在辽宁宽甸到吉林通化200公里之间这么个区域,30年以上的人参比比皆是。这几年人参的价格已经开始往上走啦!很多国际上大的医药集团,尤其是从事中药天然药物生产开发的医药集团,纷纷都到这几个地方来垄断资源,所以这个要素很重要。
第四要素就是关于人才的培养。这是生物医药产业能否发展起来的核心之关键。纵观欧美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全部是依托大学发展起来。这些大学的人才和大学的成果与企业紧密联系,包括大学培养出来和这个产业相关的金融、管理等方面人才,为这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药都的建设抓住了这点:这6年的建设引来了6所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整体搬到这儿,现在热火朝天的在建设,每个老师来,每人一套房子。中国医科大学本溪校区,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一期工程结束,二期产后康复中心和高端的康复医院也正在建设。还有辽宁中医药大学的本溪校区,也正在开工建设。还有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校,还有辽宁科技学院,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一条线一个链,从企业的蓝领到白领人才的提供,这儿都具备,并且,包含了中医西医、药品和医疗器械,在这个区域你要找的人都可以找到,企业要和学校联合培养自己的人才,在这儿就能办到。
大学要素是代表我们这个产业集群,我们这个园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发展起来以后能走多远的一个重要要素。我也了解了一下,可能国内,包括北京、上海,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同时拥有6所大学的还真不多见,本溪有。
第六个方面,最好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本溪六年前就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一个号子,一个姿势,我们就开始大干起来。在今天来说,假如没有产业做支撑、去发展,那就完了。现在各个地方都知道生物医药产业好,尤其去年国家出台加快发展健康产业40号文,更加把各个地方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积极性、热情调动起来。这个产业确实好,健康产业是我们大家每个人的刚性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刚性需求。政府做这个行业既能发展经济,又能有利于合作。但是现在这个产业要是没有上述相关条件做支撑,我觉得比较难。
第七方面,科技金融。行业是个烧钱的行业。科技部带头为这个产业科技研发,创新活动投入了很多经费。但是光靠政府科技部的投入远远不够,还得动点社会的力量。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发展阶段、上市阶段,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科技金融产品在市场上,可供企业选择。这样的工作,北京、上海做的确实比我们好,现在我们也逐渐给这些产品做填充、做配套。
刚才提到七个方面要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什么事儿都需要人来做,只要有人才,什么都不怕。科技部只要把这项工作坚持不懈的抓下去,我们的科技经费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国务院多往生物医药、多往科技领域、多往健康领域投入一些,这个领域的发展一定越来越好。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