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制高点
毫无疑问,建设“中国药都·沈本新城”,这一历史性事件将在本溪现代化的道路上矗立起一座新界标。
本溪——“本,为万物之根;溪,乃四海之源”,一个寓意深刻而美丽的市名。这里走出了“东北第一人”,这里是高句丽的发祥地,是建州女真的源头,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均居全省首位的山水胜地。曾几何时,还是全国直辖市,是新中国工业摇篮。这些都让本溪人为之骄傲并且挺直腰板。
改革开放以来,本溪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自己与自己比足以欣慰和自豪。但是,跳出本溪看本溪,发现我们的差距仍然不小。计划经济的烙痕让本溪人至今还不时地感到隐隐阵痛,“拥挤、单一、污染”等词汇深深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拥挤”,主城区50平方公里承载着100多万人口,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世界20个人口密度最高城市中的北京、上海。城市内厂居混杂,道路拥挤,城市建设只能是见缝插针,空间越来越小,大到市区小到每个家庭,空间之压抑让人挥之不去。
“单一”,钢铁产业独大,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全市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与钢铁“同凉同热”,城市长期在第一代徘徊。
“污染”,我们走过国内外重工业城市快速发展的路子,但同时也承受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后果。“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的调侃,让我们每一个本溪人为之汗颜。
面对这一切,本溪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华丽的转身,才能化茧成蝶。
2008年4月24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本溪要发展,必须走出去,要走出山城,走出围城,建设新城。
这是本溪摆脱拥挤封闭,实现从困境中奋起的唯一选择,是抢占新一轮城市竞争制高点、融入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自此,建设新城成为这个城市的最强音。这里有三个基本动力:一是经济转型和升级的动力;二是城市转向和提升的动力;三是百姓生活提质和改善的动力。
第一个动力事关我市经济质量,第二个动力事关未来城市的发展水平,第三个动力事关人的全面发展。三个动力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实现本溪的富庶文明幸福。
因为这三个动力,建设新城符合民意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发展规律,让本溪走上了一条突出重围、拓展空间的开放之路,一条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创新之路,一条以人为本、惠及百姓的幸福之路。
新城建在哪儿?按照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一个城市毗邻中心城市,是快速发展的难得条件和优势。我们只有主动接受省会城市沈阳的辐射,向北、向沈阳靠拢才是正确选择。沈阳要南下,我们就要北上,这是融入国家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和实现沈本一体化的需要,是经过各方面专家充分论证的科学决策。20年前的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就以高瞻远瞩的胆识和眼光,做出过在石桥子建设新城的战略规划。市委领导同志曾在一次座谈会上饱含深情地说:“那一代市领导的胆识和眼光令人敬佩,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错失这个难得的转型大发展的机会。”
建设一个新城,第一位的要有产业支撑。发展什么产业?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绝不能上,要上就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周密的考察和论证,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这是一般城市认为时间长见效慢的高难产业。
曾经有人担心并发出疑问,在石桥子这个基础条件很差的地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新城,能行吗?确实,当时的石桥子遍地荒芜、百废待兴,整体规划、项目招商、投资融资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乎都要从零开始,建设难度可想而知。然而,科学的决策与坚决的行动相融合,汇聚成强大的建设力量,在短短的五年多时间里创造出无数个让世人感奋的发展成绩。
完成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建设园区道路70公里,铺设各类管网410公里;净水厂、污水处理厂、天然气门站、二次变电站相继建成;行政服务中心、公安消防指挥中心、俊安酒店、华联商厦、会展中心、新城医院、市高中分校区、省实验学校本溪分校、药都幼儿园、中央文化区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部分已投入使用;开通了与主城区间及开发区5条公交线路,开发房地产260万平方米,近10万平方米的中国药都创新园和创业园投入使用,构建了新药研发、食品药品检测等8个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辽宁科技学院、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6所大学陆续入驻,药都基础建设成效明显。
96家医药企业落户,53家企业投产;引入高层次科研机构39家,引进海外研发团队11个,拥有在研项目260个,今年将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招商引资和实现产能成绩斐然。
从石桥子开发区到中国北方药谷、再到中国药都,从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从本溪高新区到省级、再到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城定位不断升级。“产业为重、科技支撑、大学为要、产城结合”的发展方针,更加切合实际和深入人心。
在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四个坚”的药都精神,促进了全市上下思想观念大解放,成为全市人民推动药都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并逐渐升华凝聚成全市党员干部的“为民精神”,为药都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年多的生动实践证明,加快建设中国药都、沈本新城,关系本溪在未来发展中能否拥有新引擎,在未来城市竞争中能否抢占制高点,在全面振兴路上能否赢得新优势,更关系在本溪生活的每个人的福祉,必将成为载入新本溪建设史册的里程碑。
五年多的不懈奋斗证明,只要我们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创业激情,立足高远,敢为人先,心无旁骛地抢抓机遇,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中国药都”这面旗帜就一定会插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上。
今年9月30日,省长陈政高到本溪视察时对药都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指出本溪药都建设给全省打出了一面旗帜,为全省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同时强调,通过五年多的努力,本溪已经完成了一个历史进程。现在本溪已经具备了大发展、快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开始进入新阶段,走进新里程。新城要形成“四个规模”,即城市规模、经济规模、企业规模、人口规模,要向1000亿元产值、50万人口的目标迈进。
这“四个规模”,是我们进入新领域、新阶段的主要任务。目标宏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魄力、更大的付出、更大的决心,集中全市力量发起一场总攻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决心、增强信心,进一步把握方向、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进一步集思广益、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大力发扬“药都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责任感,为加快建设中国药都、沈本新城,贡献一份力,奉献一份情,共同创造新本溪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