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 |
  • 无障碍版
  • 手机版
  • |
  • 微信官方微信
  • |
您的位置:首页 >药都资讯>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本溪日报】优越的创新生态造就羚跃鹰飞好风光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11 15:44:27 浏览次数:


题记

全市共8户瞪羚企业,高新区占其7;全市共42户雏鹰企业,高新区占20,令人不禁要问:这些个头不大,但是跑得快、飞得高的新物种企业为何群栖在中国药都?

图片

图片


名词解释

瞪羚企业

“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高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认定范围主要是产业领域符合国家和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涵盖新兴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高端软件、互联网)、生物健康、人工智能、金融科技、节能环保、消费升级等领域。

按照硅谷的解释,"瞪羚企业"就是高成长型企业,它们具有与“瞪羚”共同的特征--个头不大、跑得快、跳得高,这些企业不仅年增长速度能轻易超越一倍、十倍、百倍、千倍以上,还能迅速实现IPO。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为了实现产业梯队发展,需要有更大规模的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集群作为后备。通过对这些"瞪羚企业"的扶持和培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双创”,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其中产生更多的独角兽企业。


雏鹰企业

雏鹰企业是指注册时间不超过10年,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在某一细分领域取得突破,未来具有较高发展潜力,得到市场认可的创新型企业。



2019 年,辽宁科技学院机械自动化系的副教授李睿洋带着两名大学毕业生,在大学边上租了一间80平方米的半地下室,创办本溪华睿思创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生产与生物基因工程有关的自动化小型设备,有销售,无利润,“做市场跟教书完全是两码子事”。就在他们最迷茫时,高新区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上门动员他们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师生三人将信将疑:“我们够吗?”

区科技局告诉他们,你们在医疗器械自动化设备的细分领域有十几个专利,形成了技术突破,有销售说明获得了市场认可,那就有条件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随着企业发展,公司还可以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甚至瞪羚企业,政府会一直支持你。

2020年华睿思创获评科技型中小企业并领到5000元科技补贴。在市、区科技部门的推荐下,2021年华睿思创挂牌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获得工会系统发的10万元奖励;又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将分别获得5万元和5000元的补助。仅仅三年时间,华睿思创从小作坊嬗变为振翅雏鹰,企业规模翻了几倍,产品从一种变成十几种,2021年纳税30万元。李睿洋说:“政府用证书和补贴告诉我,我们干对了!”
图片
图片
瞪羚企业巡礼


图片
科技政策就是用来给创新创业者托底气的。按照申报门槛高低,企业可兼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等四个层级。高新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前两个层级的培育上,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基础性的科技管理制度,尽力扩展夯实科技企业的金字塔底座,同时利用科技政策引导资金,带动企业向塔尖上攀登。

高新区科技局共有 9名工作人员,其中3人研究生学历,其中5人医药专业本科毕业,平均年龄30多岁,是一支年轻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企业队伍。每年年初,当上一财年的区内企业的税务报表出来后,他们都会对形成销售收入的新增企业逐一研究,不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不论是药企还是非药行业,更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只要跟科技能沾上一点边儿的,列入红名单——这就是今年的最重要的工作目标!

企业初创或低谷期,都是抓效益,求生存,哪里顾得上其他,但高新区科技局的理念却是科技管理体系建设就是要从“小”下手,从“弱”抓起。比如现在已经晋身为瞪羚企业的本溪吉凯科技有限公司,2018 年时正处于产品转型的低谷期。高新区科技局三顾茅庐才约见到公司老总,告诉他把眼光放长远,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对新产品招投标有好处。老总动了心,又说公司销售收入一年才1000万元,不够条件呐。科技局说,我们都给你算好了,你够!你把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奖金单独列支管理,把购置科研设备的费用单独设账,这些都属于可以在报税时加计扣除的科研投入。

吉凯科技被说服了,开始建立科技财务制度,建立独立研发部门,开展科研活动,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四年来先后获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省创新主体后补助、R&D(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后补助共 60万元。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也如区科技局预判的那样,依靠创新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

“帮助企业建立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设研发平台、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知识产权申报,推进成果转化,这就是高新区着力要打造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荀明义介绍。

高新区将这套科技管理体系视如珍珠项链,少了一颗都不行。2019年,省里对原有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进行整合,重组省级创新平台,辽宁开影医疗有限公司因此掉号。当时公司老总都灰心了:咱们拼不过东软集团,算了吧。高新区科技局劝他,企业没了科技平台,你的专利技术就得落在别处,不怕成果外流吗?再 说,企业的研发费用怎么列支?申报省级创新平台现在看没有直接利益,但以后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很大;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但掉的号必须找回来。2021年,开影医疗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批辽宁医学影像设备研发及智能辅助诊断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补链成功。

图片

目前,高新区已拥有以企业为依托的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依托这些平台申报获得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逐年攀升,2021年达到219项,在全市占比43.3%。同年,全区技术合同登记成效额2.6亿元;R&D占GDP比重达4%,是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倍。

图片


除了生物医药企业,高新区还有其他类型的企业,区科技局不挑不拣,一律科技赋能,改造升级。比如“原字号”的壹立方砂业集团,原来就是把废矿石粉碎成砂子卖,现在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等共建科研平台,开发生产渗水性地砖,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产品供不应求。比如,“老字号”企业本溪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应用5G 技术全面打造数字化生产车间,建设智慧工厂。再如原为医药流通企业的昱众合医药科技公司,正按照区科技局为其量身定作的培育计划,今年筹建产学研实质性联盟,准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业务逐步向实体经济转化……

图片

图片

截至2021年,高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共78户,全市占比37%;高新技术企业企业47户,全市占比52%;以深厚的科技企业集群底座撑托起羚跃鹰飞的喜人局面。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不断涌现,已有7家企业与高校合作获批辽宁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盟主单位,获批辽宁省“揭榜挂帅”重大专项3项,以科技创新为鲜明特征的区域经济生态蔚然成形。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回顾中国药都十余年的建设发展道路,可以说极为契合这一论述。正是因为赛道选的对、起跑比较早,高新区目前已展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和爆发力,正在将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转化。


然而,一枝独秀不是春。与高新区科技型企业集中连片不同的是,我市其它县区的科技型企业多呈散点分布,创新与否取决于企业意愿而非政府推动。据市科技局副局长张丛军介绍,这种局面应该与科技部门在各县区的弱化有关:除了高新区,其它县区的科技局都并入工信或发改部门,科技局局长任所属部门副职,手下人员少,有的年龄大,有的学历低,与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很不匹配。希望各县区对此引起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科技部门队伍建设,加大科技经费投入,让科技企业尝甜头拿实惠,在当地营造起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百花齐放共迎本溪科技创新春光满园。



本报记者 尤勇/文字
林  林  杨忠军/摄影
详见《本溪日报》3月10日 四、五版

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