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 |
  • 无障碍版
  • 手机版
  • |
  • 微信官方微信
  • |
您的位置:首页 >药都资讯>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本溪日报】打磨开启健康事业的“钥匙”——记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高新区繁育实验动物的创新之路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14 13:20:13 浏览次数:

在本溪高新区香槐路136号,很多人不知道,一座纪念石碑默默地树立了十余年,碑文写着:"铭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实验动物"。同样,也有很多人不了解,在医学发展史上,每一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每一种药物的研发,其基础研究数据,几乎都是从实验动物身上获得的,可以说是打开人类健康宝库的“钥匙”。“立纪念石碑在于希望大家时刻铭记实验动物为人类健康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在工作中,我们所有人都要怀感恩之心,尊重和善待实验动物。”这座石碑立在了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辽宁长生生物),从实验人员的口中,我们也终于领略到在医学领域中,实验动物作为“人类替身”那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实验动物背后,又可以看到辽宁长生生物的创新、发展,还有责任,以及企业人眼中折射出的闪亮光芒。
作为实验动物在科研和技术上的提升,模式动物是验证临床前候选药药效和安全性的 “必要条件”,是新药走向临床的 “关键命门”。作为医药研发产业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模式动物资源直接影响着创新药的发展。如今,随着创新药研发的快速发展,模式动物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作为首批招商引资入驻本溪药都的高新技术企业,辽宁长生生物从事业务就是实验动物规模化生产以及模式动物研发,多年来,他们研发培育出了550万只、多种类多品系的模型白鼠,为中游的科研企业及大学、院所提供充足实验材料,有力的促进了下游制药企业药品的生产与上市,推动了生物医药行业的稳定发展。

图片

努力成为实验动物“金矿”的挖掘者
据辽宁长生生物的工作人员介绍,90年代中期,我省的狂犬疫苗、出血热疫苗等类型的疫苗出现紧缺状况,为了解决此状况,当时还是省防疫站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多家疫苗生产研究所,可研究所有了,可供应的实验小鼠却又出现了紧缺。2001年,作为辽宁长生生物的前身,沈阳长生生物,当时瞄准了实验小鼠的市场,尽管当时我国的实验动物研究起步晚、品系少、制备技术落后、产业化供应存在差距,但这支规模并不大的企业,还是将实验动物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目标,成为当时国内第一批实验动物产业的民企。
2008年,在省科技厅的号召和本溪市高新区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辽宁长生生物又成为第一批在本溪高新区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据企业的实验员介绍,“高新区大部分药企都需要对新药进行临床前的实验,不仅需要大量的实验小鼠,还要建设自己的实验室,我们企业的创建,将为高新区医药企业提供强链补链作用。”据了解,最初他是带着省科技厅的“任务”来的,可令他惊喜的是,在公司的选址建厂、减税融资,以及技术资金扶持上,本溪高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等多个部门都提供了极大地帮助,提供了优质的营商环境,让当时陷入一定资金困境的辽宁长生生物没有了后顾之忧,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屏障监控系统,打造无菌封闭环境,引入多品种动物育种,成为辽宁省行业内唯一获得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企业,真正将辽宁长生生物这颗闪耀的新星投放在了本溪高新区。
创办企业的14年来,辽宁长生生物从最初的20多人创始团队发展到现在 500 多人,其中不仅有引进来的高端技术人才,还解决了当地100多位农民的就业问题,“虽然最初他们不懂技术,但是他们勤劳、善良,经过培训之后,他们更能体现出朴素和专业的精神。”负责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说道。
辽宁长生生物的战略发展很明确,就是发挥企业的最大力量 ,加大实验动物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并能推动模式动物产业化发展。几十年来,实验动物从少变多,动物模型研发从无到有,甚至正在紧跟国际水平。虽然,国内整体实验动物及模式动物资源仍然比较稀缺,但辽宁长生生物对推动这一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足够的信心和韧劲。
自2010年正式投产后,辽宁长生生物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发展跨越:品种品系上逐年增多,从最初需要到外地引种,到目前拥有近30种鼠类品系,因为不同品系的小鼠都有相应的实验领域,包括可以用于药物评价和毒性试验、微生物和寄生虫病学研究、肿瘤学的研究、遗传病和遗传学研究、老年病学研究、放射学研究、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等,不同的品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厂区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2021年,辽宁长生生物在原有的40多亩厂址面积上,再次扩充厂区8亩,并收购4500平方米的建筑作为办公使用,而且未来3年内,仍计划扩大厂房和实验室的容量;收入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销售收入200万元,到2021年销售收入6500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样计划在未来3年内,销售额破亿。最为重要的是,辽宁长生生物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省瞪羚企业,辽宁省企业技术中心,辽宁省实验动物资源中心,辽宁省模式动物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依托单位,吉林大学教学实习基地,一连串重量级的企业荣誉背后,彰显了辽宁长生生物的“硬核”技术能力。


完美“屏障”是对实验动物最好的保护
据了解,实验动物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即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SPF(无特定病原体)级动物和无菌动物。之所以分等级是因为根据不同科研生产的要求,需要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才能完成,级别越高的越珍贵。目前辽宁长生生物主要培育的就是SPF级动物,主要有大小鼠、豚鼠、日本大耳白兔等品种。
据辽宁长生生物实验人员介绍,辽宁长生生物繁育过程必须在无菌状态下,SPF级动物繁育室是一个屏障系统,是人为控制的一个环境装置,温度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为40%—70%,每天的光照和换气时间都有严格的控制,空气要经过层层过滤才能流通到封闭区。这个屏障系统犹如新生儿的保暖箱,“保护”着SPF级动物不受细菌侵害。
同时,工作人员为了培育饲养SPF级的动物,也要经过重重消毒关卡。首先他们要进行全身淋浴,然后换上隔离服,戴上口罩和手套,这些行头都是经过高温高压消毒。然后穿上消毒拖鞋,方可进入封闭区中。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细菌、灰尘等带进SPF动物实验室,避免感染实验动物。“这里的饲养员每天都要准备4套隔离服,因为只要有事离开封闭区,再回来时就要换一套消毒过的隔离服。”专门负责小鼠饲养的工作人员说道。
记者通过监控系统看到,封闭区内的繁育室内,一排排铁架上面摆放了许多透明笼子,规格最小的白鼠,30—40只一起生活在一个笼子里,大鼠则相对较为宽敞,6—8只养在一起,而更大的豚鼠则是一个笼子养3—4只。饮水装置、垫料、隔离罩一应俱全,饲养员们会每天给小白鼠们喂食添水。据工作人员介绍,2015年,辽宁长生生物取得《实验动物饲料生产许可证》,自产的动物饲料里面含有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保证实验动物的营养均衡。SPF级实验动物的“窝”更要及时消毒和更换垫料,确保鼠类的健康,因为一旦生病,就意味着失去了提供实验的意义。
“之所以会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是因为它们的基因和人类基因高度相似,并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拥有大量的近交系、突变系和封闭群,我们一般会利用白鼠造一个人类疾病模型,替代人体进行药物实验。比如说,让白鼠患上糖尿病,然后进行糖尿病药物的临床实验;或者为白鼠构建一个肿瘤模型,然后利用一种“无毛鼠”观察不同药物的吸收情况、副作用等;超过10个月大的老年鼠就相当于老年人,我们可以拿来进行老年疾病药物的实验。”负责实验小鼠的工作人员说道。
除了创造外部条件外,也要注意动物的情绪,比如说,豚鼠的胆子就特别小,一次不经意的惊吓,都容易导致它们流产。据辽宁长生生物行政人员介绍,公司所有的实验员和饲养员都会经过系统的培训,比如会将刚入职的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送到沈阳化工研究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学习饲养技术、实验技术,了解各类品系的习性和特点。经过培训后,有经验的饲养员甚至会根据饮水情况判断白鼠的身体状态。

image.png

精准建模的“任务”是服务于人类健康
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动物模型的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以前普通级小鼠就能满足开展动物实验,如今疾病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小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罕见病就是人的基因突变所导致的,这就需要通过精准建模,建设无菌状态,为新药开发指明方向。
特别是面对疫情,辽宁长生生物感觉到身子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此,辽宁长生生物全身心投入到了建模工作当中。2020年9月,辽宁长生生物研发培育的首批新冠ACE2敲除鼠模型顺利完成建模,近两年的时间里,已应用于新冠治疗药物效果评价、疫苗效果测试及新冠致病机制等多方面研究。
目前,辽宁长生生物在全力做好疫情期间供货保障的基础上,还推出了临床实验动物一站式服务平台,用于提供从常规实验动物生产、饲养、模式生物制备、动物实验、表型分析到机体研究的整体及定制化科研服务。
站在实验动物规模化生产以及模式动物创新发展的路上,辽宁长生生物修筑这条“高速公路”的速度和能级一直在稳步提升。相信不久的将来,实验动物的整体发展以及模式动物研发都将会进入更高的平台,真正做到真空无氧状态下的无菌级别,那时候,辽宁长生生物精心培育的小白鼠,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报记者 李嵬

详见《本溪日报》4月13日五版


image.pn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