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 |
  • 无障碍版
  • 手机版
  • |
  • 微信官方微信
  • |
您的位置:首页 >药都资讯>新闻动态>详细内容

【本溪日报】智造,中成药产业腾飞的双翼——华润本溪三药在高新区不断探索优秀品牌之路的故事(上篇)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01 13:42:18 浏览次数:

说起“尪痹”,有的人对其了解熟悉,有的人觉得难懂生僻。其实,从中医学概念来讲,指的是因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袭体内,导致各关节气血痹阻、经脉不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那为什么会提到“尪痹”这个病名?其实,在这背后,与我市一家中成药研发、生产企业有着意义非凡的联系。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著名中医专家焦树德发表了“尪痹刍议”的论文,提出建议把具有骨质受损、关节变形的痹病用“尪痹”作为病名,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同。随后,中华中医药学会又以论文中的治疗方药为主,制成“尪痹冲剂”,并经国家批准,由当时的本溪市第三制药厂成批生产,“尪痹”这一病学名词才从真正意义上,随着本溪三药“尪痹冲剂”的行销而流通起来。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本溪三药,有过辉煌,有过低谷,更有凤凰涅槃,在转身成为辽宁华润本溪三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本溪三药)后,继续扎根于本溪市高新区,其总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本溪市政府签订战略投资协议,把华润本溪三药建设为华润三九东北生产基地。如今,华润本溪三药砥砺前行,栉风沐雨,回顾走过的路,始终镌刻如初的是企业传承健康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深耕健康产业,走创新智能、绿色环保的发展之路。

图片

逆境:智能化是出路

走进华润本溪三药文化展厅,里面的一个个片段,犹如企业发展历程里一个个镜头,成为历史幕布上一个个难忘的回忆:

1980年3月,位于本溪市溪湖区彩北路鲍家的原本溪市化工局物资站更名为本溪市第三制药厂。随着本溪三药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本溪三药抓住国家支持中成药发展的机遇,在全国率先研制开发系列中成药并行销全国,先后荣获“中国中药企业50强”,“全国最佳效益工业企业”等荣誉称号。

进入90年代中期后,由于观念机制上的落后,市场逐渐萎缩,企业无奈跌入谷底。随后,本溪三药与三株公司、本溪化工集团、上海华源集团、北京医药集团进行资产重组,并搬迁至高新区医药园区。当时的本溪三药可谓是在困难中拼搏,在逆境中前行。

坚守中的本溪三药似乎预感到时代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2011年12月22日,更名后的华润本溪三药正式成为央企华润集团所属华润三九医药全资子公司,投资近4亿元,相继完成了气滞胃痛颗粒改造扩建工程、尪痹胶囊和瘀血痹片生产线技改工程建设,拥有提取、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四条现代化生产线。2012年以来,公司连续10年实现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4亿元,上缴税金4.09亿元。

作为华润本溪三药的总经理,袁际云告诉记者,他一直坚信,中药制药走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要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创新型企业。据袁际云介绍,依托华润本溪三药组建的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科技部批准组建的四个中药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一(东北地区唯一),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图片

提取车间卧式储罐

图片

制剂车间蜘蛛手机器人

图片

制剂车间制粒干燥机

图片

提取车间自动控制室

图片

制剂车间全自动装箱

蝶变:高效的“智造”工厂

记者走进华润本溪三药的生产区,看到符合国际标准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剂车间的白色建筑和绿地草坪相映生辉。在全封闭车间的生产线上,能看到中成药生产的全程自动化管控。提取、制剂、包装一条龙的生产线让你看到了现代中药的工业制造工艺之壮美,那一颗颗胶套和药丸充满灵动的活力。

在参观制剂车间时,袁际云介绍,华润本溪三药目前具备年提取中药材6500吨,生产颗粒剂5亿袋、胶囊剂4亿粒、片剂6亿片的能力,而且产量和销售额都在逐年攀升。

“华润本溪三药的工业化制造和技术工艺,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对药物的药性、药质、药效进行最大限度精确科学的量化控制。”据车间工作人员介绍,提取环节是中药制造难度较大的关键环节,涉及有效成分的损耗,提取的技术控制极为重要。

据了解,经过密闭投料,根据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在计算机系统的控制下,设备进行自动加水、浸泡、升温、煎煮等工艺流程操作,各环节紧密结合、控制有序,避免人为干预因素,保证了产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取后的药液自动进入浓缩分离系统,在计算机系统的统一指挥下,根据药液的实时状态,自动调节进液量、浓缩温度、真空度、相对密度等工艺参数和质量指标,全部数据实时记录、控制精准,保证浓缩后的清膏符合质量要求。

记者在华润本溪三药制剂车间的智能制造中控室看到,整个车间的数据采集与生产工艺一览无余,只要对电脑输入设定程序,原本在中药提取到浓缩过程当中非常难以控制的时间与温度变得可控了。“过去部分操作还需要老师傅凭借经验来控制过程中的质量,以后就完全变为智能化控制了。”袁际云告诉记者,这套中控系统不久就会全方位就绪,届时将完全走进智能化生产。

华润本溪三药从上世纪80年代小作坊式生产、90年代机械化生产至目前的自动化生产,40多年间,见证了我国中药生产的发展历程,是我国中药制造业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未来,华润本溪三药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采用现代提取和制剂方法,建设智能化工厂,随着MES系统上线,采用先进的PAT、PKS技术,构建多维数据异构集成和统计分析,将实现设施互联、系统互通、数据互享、业态互融的智能化管控体系。

图片

本报记者 李嵬

详见《本溪日报》6月1日六版

图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