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日报】创新,中成药绿色发展的风帆——华润本溪三药在高新区不断探索优秀品牌之路的故事(下篇)
“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饮食问题,大家的胃都不是很好,而本溪三药的气滞胃痛颗粒就成了家中的常备药,销售最火爆的时候,货车要排到厂区外面等候,而且那个年代的年产值就达到了1亿元。”说起辽宁华润本溪三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本溪三药)的中药品牌之路,总经理袁际云以略带四川淳朴乡音向记者叙说道:“过去的本溪三药有着令人钦佩的辉煌,而我们这一代要继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努力打造华润本溪三药专业化、集约化、智能化的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生产基地。在202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的经营目标。”袁际云谈笑间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
在中医药界,“气滞胃痛颗粒”“尪痹胶囊”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名牌,在曾经并不具备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的状况下,三药人靠着自身不断努力,抓住机遇,崛起了本溪的自主品牌。如今,华润本溪三药同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研制出脾胃、痹症、乙肝、感冒四大系列中成药,共计41个品种,其中6个品种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17个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获得国家专利发明8项。华润本溪三药已然乘上了快速发展的巨船,直挂云帆,破浪前行。
人才:汇滴成海的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成。高歌猛进的华润本溪三药在聚贤汇能的认知上广泛而深刻。企业发展,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充分尊重人才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方能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能。
袁际云之所以重视人才的引进,是因为他就是那个“被引进”的人。“现在吃四川的辛辣食物,我的肚子还有点受不了呢。”袁际云笑着对记者说道,来到本溪的10年里,袁际云早已经习惯了山城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为了留住像袁际云这样的人才,我市的相关职能部门还为此召开了专题会议,将袁际云的妻子和孩子也接了过来,帮助协调家人的工作和学校。如今,本溪早已经成为袁际云一家人第二个故乡。
据袁际云介绍,他原本的专业和职务都是财务,但作为华润三九药业储备干部,袁际云慢慢从财务领域,向生产、经营、管理等全方位业务转型,如今“十项全能”的袁际云高度重视中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大力开展产品力提升,不断扩大传统优势产品的规模。气滞胃痛颗粒、尪痹胶囊和瘀血痹片等产品年复合增长率在20%以上;从集团内引进小儿感冒颗粒受托加工业务,使公司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积极倡导精益管理理念,推动精益管理与实际业务的高度融合,积极开展降本增效活动,年化收益超过1000万元。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高新区的指导和服务下,华润本溪三药每年组织开展精益活动月,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人才选用育留机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精益管理活动中,员工完成改善提案2000余项,参与率达75%以上,创造价值800余万元,培养华润三九认证讲师、公司认证内训师、多能工等百余人,实现人才育成的目标。目前企业有员工47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30%。
企业展厅
能源动力车间
制剂车间自动包装线
绿色:现代中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虽然这里是药企,但漫步其中没有一点药味,而且园区内遍布草坪、绿化景观带,说它是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大公园一点都不夸张。”记者在走访厂区时发现,园区内有专业人员进行绿地维护,地面上也是一尘不染。
面对高速增长带来的成绩和荣誉,永不满足的三药人没有陶醉其中,提出了新的目标: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园区建设、药品生产过程中不断吸收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运用先进技术,坚持科学发展、绿色生产、节能降耗、低碳环保,多方面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
袁际云告诉记者,华润本溪三药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承担社会责任。尤其在气滞项目中,环保投资达到1000余万元,重点完成了锅炉煤改气工程、污水处理系统扩建及恶臭治理工程等环保项目建设,实现药渣循环利用,危废合规处理。其中,锅炉煤改气改造后,颗粒物排放浓度下降83.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近100%;污水减排成效显著,近几年,虽然公司产量不断增加,但污水的排放量和万元产值污水排放量逐渐下降;公司对药渣进行了合理利用,“过去附近的居民总是能闻到中药的味道,为此我们花费了数十万进行改造处理,现在就算站在制剂车间门口,都很难闻到药味了。”袁际云说道。
“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环保公共开放日活动,邀请附近的居民、员工的家属,以及社会上的各界人士来参观我们的园区,介绍我们的环保工艺,让大家感受独特的三药环保理念。”袁际云说道。
如今,华润本溪三药用自己发展理念与志向打造出的中医药产业“巨舰”已经初具规模:围绕气滞胃痛颗粒、尪痹胶囊、瘀血痹片开展了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与DNA条形码鉴定等相关研究,获得多项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新产品奖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4项,连续四次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前,华润本溪三药自主创新8项核心技术,联合开发了5个技术平台、先后承担省、市级重大科技创新课题20余项,在中药新药研制及保健品开发、新工艺、新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等方面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形成了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与转化的集散地和策源地,已成为辽宁省推进中药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企业。
“十四五”期间,对于华润本溪三药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袁际云表示,将继续开展核心品种关键药材GAP规模化种植和产品梯队建设,强化核心品种产品力提升和工艺研究,将华润本溪三药打造成智能化、数字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一流制药企业。
本报记者 李嵬
详见《本溪日报》6月8日七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