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群导航
-
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站群
县区政府站群
【本溪日报】厚积,一路奔跑见繁花——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在高新区迅速发展的故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15 13:58:49 浏览次数: 次
2012年,刚刚成立4个年头的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在本溪高新区建成投产仅一年,便凭借着其在国内独家上市、在国际上独家仿制的一种产品——目前国际公认的理想功能型补钾制剂“门冬氨酸钾”,使得企业当年的销售额轻松地突破了亿元大关。一时之间,来自行业内外的肯定声与赞许声响成一片。喝彩之余,人们也不由得发出感叹:“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之所以能够在‘专精特新’这条发展之路上一鸣惊人,想来,企业上下必定是经过了漫长的积淀、持之以恒的钻研,加之脚踏实地的攻坚克难。”的确,这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追根溯源不过是持续地积蓄潜能过后的水到渠成。恰若那有趣的“尖毛草定律”所讲:在生长期的前半年里,尖毛草似乎并不急于在众草当中“冒尖”,反倒是不动声色地积聚力量、努力地扎根土壤,待雨季到来时,只短短几天,它便快速地长成一道道近两米的绿色“高墙”。再看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的一路发展也是这样,从小微企业,到火炬计划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技术企业中心、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每一次突破、每一次跃升、每一次强势成长,某种意义上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的道理:所谓奇迹,始终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
这个初夏,一连数日的降雨使得天气变得分外凉爽。细嗅着雨后绿植与泥土散发出的特殊芳香,记者来到高新区香槐路122A——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扎根发展的地方。走进偌大的厂区,外部环境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也看不到现代风格元素的加持,但呈现眼前的厂房、办公楼以及研发楼等,给人的感觉是朴实实用与布局合理。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于洋告诉记者:“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注重的并不是厂区外观能够带给来访者多大的视觉冲击,而是要把重心放在建设企业内部的生产环境上——制药的设备一定要先进、生产药品的车间环境一定要优质。因为,这些都是助力企业生产出实现其跨步发展的硬核产品的关键。”产品好,企业的发展势头才会强劲。这是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创立至今一直遵循的发展观念。秉承着这样的观念,让该企业坚持厚积薄发,从名不见经传逐渐蜚声业内。谈及这一过程,总经理于洋也回忆起企业创立之前那长达18年的积累与铺垫:“20世纪80年代,沈阳药科大学时称‘沈阳药学院’,我是该校1985级的毕业生,毕业后留校先后担任基础部团总支书记、制药系团总支书记。1990年,为实现个人理想,我选择走出校园,进入了多家大型企业,从事起医药研发管理及销售工作。在沈阳工作期间,我在弟弟与几名沈阳药学院毕业生共同创办的企业里任职高管,当时,企业以研发、销售为主,产品则以委托生产的形式交给其他药厂代工。到了2008年,此前的积累已为企业选址建厂实施自主生产做出了良好铺垫,正是那年,当辽宁省将举全省之力在本溪高新区建设药都的消息传来时,我们也毫不犹豫地把目光锁定在地理位置优越、各项政策利好的本溪。”2008年5月12日,集药品生产、研发和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企业——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在本溪高新区正式创立。令于洋难忘的是,自从建厂,高新区政府为企业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便一直走在前端,特别是与药企有关的审批及一站式便捷服务等,切实为企业办事减少了一定的流程、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不仅如此,于洋还对记者讲:“许多扶持政策出台以后,高新区政府也在征求企业意见,站在服务企业的角度与企业家探讨交流。另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共性困难时,都会在高新区的帮助下找到一套解决方案。”有了背后这座城市的鼎力相助,企业也能够全身心地抓生产、搞科研、跑市场。在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门冬氨酸钾系列产品是该企业的明星产品,也是2019年辽宁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主要用于替代早期的氯化钾,补充人体电解质。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注重对市场进行分析的药联创业团队,就已经敏锐地发现了在国内医疗市场上人们对于补钾有着很大的需求,根据这样的情况,团队经深入调研和细致分析后认为,如果能够抢占十分之一的市场,那么新药产品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可观。后来,经过药物筛选、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审批与上市……2010年,由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在国内独家开发出的门冬氨酸钾成为药都始建之初真正意义上的新药;2011年,小容量注射剂门冬氨酸钾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版《药品GMP证书》,这也使得该企业成为东北地区制药行业首家获得新版证书的企业;2013年,门冬氨酸钾针剂的姊妹产品——更加方便患者服用的门冬氨酸钾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好产品自然有好市场。一组来自市场的数据,也记录下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门冬氨酸钾系列产品的热销情况:2012年,门冬氨酸钾注射剂在本溪高新区投产仅一年,销售额便轻松过亿;2015年,门冬氨酸钾产品为辽宁药联制药实现收入3.63亿元;最近几年,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的门冬氨酸钾产品销量最高时,销售额达6.8亿元。
古语有言:“功不唐捐。”意为:努力,必然是有所回报的。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方向一如海上灯塔,它用自己永不熄灭的亮光,为来往的船只清晰地指引着航向。也正是有了明确的方向,才使得企业人能够更为精准地发力,进而推动企业实现跳跃式成长。在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充分地考虑市场形势和发展现状、趋势等,以更能体现自身特色的差异化产品促使企业抢抓机遇,并且长久地立足市场,是该企业一直以来的目标之一。不过,要想让企业从站得更稳到跳得更高,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基础设备设施、较强的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以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等,都是推动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于洋深知,科学的管理手段是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在保质量、控成本、引人才、促创新等方面采取多项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既助力了企业在医药行业的高跳快跑,同时也为本溪市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多次被评为本溪市纳税明星企业。基础决定高度。在竞争激烈的医药领域,凭借过硬的基础荣登领军企业宝座的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在发展之路上,走得从容、行得笃定。即便是当下已经位居行业前列,但药联人始终不忘:“守业更比创业难,没有跨越式的发展,便是止步不前。”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辽宁药联制药在科技创新及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一直未松劲,他们把产品的创新同开拓市场紧密地结合到一起,通过不断地提高研发和创新能力,使得企业形成了立项一批、在研一批、生产一批的良好态势。对此,于洋表示:“研发是助推制药企业发展的重头戏。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创新药物的研发投入,并与国内外多家知名科研机构、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研发能力,为企业的后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发展动力。”近年来,随着辽宁药联制药的销售业绩持续飙升,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增加产能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显得十分必要。于是,该企业在原有两条水针生产线的基础上,又投资建设了新的生产线,其中,第三条生产线——注射液生产线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而第四条生产线则是一条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生产线,在提升产能、对节能减排进行优化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制造成本。目前,该公司的四条水针生产线和一条片剂生产线、一条原料药生产线,按照订单如火如荼地进行生产,既保持了企业收入和利税的逐年增长,也为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力保障。
企业家对战略思维的认知高度,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边界和企业的发展速度。继成为化药制剂的领军企业之后,辽宁药联制药也按照其掌舵者于洋的战略方针,朝着绿色原料药产业化的方向努力迈进。提及这一新的发展布局,于洋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要想大力发展医药产业,没有原料药的支撑是走不长远的,尤其是原料药传统工艺存在着环保和安全问题的情况下,以改良工艺的方式去改善这两个问题势在必行。因此,围绕着当前高新区对于化工原料药产业化的一些想法,药联制药欲将搭借东风,通过与沈阳药科大学合作,努力完成‘100个市场紧缺的原料药的绿色工艺改造’的目标,以此让企业能够在国内市场的绿色原料药产业化领域崭露头角、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促进企业实现高速发展,人的因素最为关键。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在欲走向绿色原料药产业化这条道路的同时,也在结合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以打造“高学历人才为主、低学历人才为辅、高技能人才牵头”的人才梯队为目的,进而不断地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在用人方面,企业针对大学毕业生书本知识多、实践经验少的实际情况,采取车间实训和传帮带等方法,使其快速融入企业生产、发挥专业优势;针对岗位人员少、人员专业单一、岗位空闲多的情况,企业实行了一人多岗制,促进了全员的一专多能;对于人才紧缺的岗位,企业则选择灵活用工——比如,聘用一名从药检所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对厂区整个同质量QC相关的工作进行带动。此外,基于人才队伍能力的不断提升,辽宁药联制药也积极对外开展了多项产学研合作,先后与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等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方面,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组,通过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职称补贴制度和轮岗制度,在企业当中形成了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也为企业提拔出一专多能、全方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另外,为激发企业科研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辽宁药联制药在实行普遍性绩效考核办法的基础上,还对研发人员进行了特殊的绩效考核和灵活的考勤管理,通过设立立项奖金、项目奖金、专利奖金等多项奖金制度,对员工实行奖励牵引。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党建工作对于人才建设的引领作用,辽宁药联制药还推行了“三培养”工程:将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技术骨干和党员培养成企业管理人员,从而提高企业的党员队伍和骨干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队伍稳定。经过企业多年以来的苦心培养,诸如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本溪市劳动模范刘书文,本溪市“三八红旗手”于春艳、潘学艳,本溪市优秀共产党员张璐等一批批先进人物先后在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涌现出来。他们的脱颖而出,不仅对企业的其他员工起到了典型引路和榜样示范的作用,而且也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武佳琪
详见《本溪日报》6月15日七版
友情链接
国家各部委政务网站链接
-
省级政务网站链接
-
市级政务网站链接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