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日报】插上高科技翅膀在更广阔的蓝天翱翔——本溪华睿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新区发展的故事上篇
这是一个书生带着两个门徒跨界入商圈,玩转高科技,深海奋斗的故事。三年前,落户本溪高新区的众多企业已开始蓄势腾飞,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多年的耳濡目染,让坐落于高新区的辽宁科技学院里一名副教授,在教书育人之际,也萌生了在高新区创业的想法。于是,他带着两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师徒三人走上人生另一个竞技场。时间似清泉淙淙而去,如今走出象牙塔的师徒们,在人生另一个赛道能否成就一番全新的事业?这里又有怎样艰辛曲折又动人心弦的故事?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本溪华睿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听总经理李瑞洋讲述他们下海创业、勇攀科技高峰的故事;讲述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故事;讲述他们关于科技强市、强国的梦想……
一家小公司的不同凡响
9月末的一个清晨,高新区香槐路178-16-1,本溪华睿思创科技有限公司,习惯早起的李瑞洋早早从市内赶到公司。此时,亦有早到的员工把公司打扫干净后,打开3D打印机,开始工作。打印机沙沙作响,一会工夫儿,几个造型别致的儿童玩具便呈现在众人面前。蓝色的小象造型逼真,四肢灵巧,一会儿呈行走状,一会又呈俯卧状;黄色的八爪鱼,栩栩如生,几只爪子能瞬间抓住桌面,站立起来……这样造型别致、新奇有趣的玩具,竟是他们研发的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谈及这样颇有创意的小制作,李瑞洋轻描淡写:“这仅仅只是我们很小的作品,只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小部分。”其实,在高新区区域版图上,华睿思创坐落位置并不显眼。该公司于去年9月份买下这座使用面积仅有100余平方米的小型办公楼,员工也从最初3人发展到6人。与一些动辄占地面积几万平方米、有豪华办公楼、气派的生产车间、绿树成荫的工业园区及几百名员工队伍的大公司相比,华睿思创愈发显得“渺小”。除了一面墙一样大的书柜里摆满各种书籍,看起来还有些显眼外,内部布置得十分简洁,也没有成熟的可供员工顶礼膜拜的企业文化。然而,在华睿思创,你细细观察,几名员工站在几台自主研发的机器面前,娴熟地调试设备,设备上红黄灯交相频闪,设备内部小型发动机不停运转,带动其它模块部件或上下或左右运转,自主完成各项“作业”。你忽然发现,这是一家技术含量颇高,高科技感十足的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小型公司,总经理和所有员工均为硕士研究生,都是技术人员,他们一次次挺进技术无人区,研发出多款操作性、实用性极强的高科技产品,且大部分产品为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尽管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但在开公司、办企业方面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每天都需要不断学习、持续充电。”谈及自己的公司,李瑞洋显得十分谦虚。很多人都好奇,一名大学副教授,货真价实的知识分子,怎么想起当商人、下海创业?“一个是想实现自己的科技梦想;一个是身处高新区,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创业环境和氛围,就想去试一下,拼一把。”李瑞洋说。走出生活舒适圈,去重新开始的人,注定是不凡的。李瑞洋是土生土长的本溪人,2004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职于本钢机电安装公司,负责现场技术及管理工作。在企业工作几年,总觉得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不够。于是便萌生了进一步深造的想法。2006年,他如愿考上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投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任教于辽宁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从教十几年,他不断强化自身的个人专业教学素养及基础理论思想。尤其是几年在企业工作经历,都让他深深懂得理论与工作实践密切结合的重要性。2014年,李瑞洋和学院的一名老师参加省里举办的机械创新竞赛,获得省级竞赛三等奖。虽然成绩并不理想,但正是这次比赛点亮了他作为机械人的梦想。科技创新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尺,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必须要加以重视。接下来的教学生涯,李瑞洋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他组建学校的创新实验室,申请各项竞赛的参赛资格。从组建参赛团队,到竞赛整合资源,到分析竞赛对手,到完善比赛作品,他不断的追求完美,挑战个人极限。指导的近百名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内相关部门组织的机械创新设计、工业设计、机器人、挑战杯等大赛,获得多个省级竞赛一等奖,并获得2项国家级竞赛奖项。时间到了2019年,此时的高新区已经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且很多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自己和学生有这么多获奖作品,积攒了很多科技研发经验,部分科技作品完全可以转化成高科技产品,应用到医药生物企业和其他产业领域。要不要也组建公司,融入到高新区欣欣向荣的创业氛围中?跨界创业的想法并不是一时冲动,李瑞洋清晰的记得,2019年3月份,正是万物复苏之际,这样美好的季节,真应该做点什么。那段时间他内心极不平静。“有一晚我整夜没合眼,辗转反侧,反复思索,心里有个非常强烈的声音:要实现科技梦想,要下海创业。”直到天蒙蒙亮,李瑞洋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开公司,办企业,做勇攀科技高峰的深海奋斗者!说干就干,李瑞洋找来两名自己教过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书生带着两个门徒开启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创业之旅。然而,把科技作品转化为科技产品,并推向市场,这其中的路还很长,很长。
诞生在车库里的一家科技公司
“前路未必光明平坦,但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充满无限可能。”这是李瑞洋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激励着他,引导着他向前走去,无所畏惧。回想创业之初的艰辛曲折,李瑞洋形容自己的创业经历真是一波三折。师徒三人把学院实验室里的个人物品收拾妥当,在学院门口租了个不到60平方米的住宅,还借了朋友一个车库。因此,当年公司的注册地址就是这个10余平方米的车库。第一个接触的项目难度就很大,需要把384颗直径和高度均为1.5mm的圆柱颗粒高效的装进一个巴掌大的塑料板中。客户又远在千里之外,技术交流完全通过视频及电话沟通,自己没有这方面项目的实际研发经验,有的仅是当初指导学生比赛时的一点经验。因此,项目推进很慢,从整体设计方案、到每个零部件的设计、到机械及电气元器件的选型、组装调试,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辛。由于我市从事自动化行业的企业不多,整个项目涉及到的各类零件均需在网上采购,在全国范围内撒网搜寻。每天与全国各地夹杂着各种口音的客户和供应商沟通、交流。同时,还要去学习企业运营相关的财务税务、库房管理、采购渠道建设等知识,李瑞洋渐渐感到身心俱疲,几次有撑不下去的想法。2019年5月,公司签约一个11万元的项目,是为一家公司定制一台特殊设备,这是公司签约的第二个项目,李瑞洋十分重视。研发这台设备其中一些零部件怎么也购买不到。他辗转在网上认识一位大连供货商。前两次交易还算正常,第三次支付完货款后,对方迟迟不发货,李瑞洋几次联系,最后竟被对方拉黑了。与此同时,客户一直询问设备的进展情况,而关键部件还没着落,正在焦急之际,公司接到外地一个陌生的来电,说他们需要的零件在他那里,说之前他们公司联系的那个大连人尽管也有自己的公司,但是并不正规,负责人已经跑路了。就这样,李瑞洋损失了万余元钱,又重新购买了零件。零部件集齐,李瑞洋很兴奋,和他的两个学生开始组装设备。国内没有现成的相关设备可供借鉴,全靠自己研发、组装、调试。3个人花费半年多时间,装了拆,拆了改,改了装。李瑞洋说:“那时候完全是凭着千次失败不厌倦,失败千次志更坚的念头干下去的。”直到当年年底,师徒三人终于完成整体设备的组装,并顺利完成调试,预示着设备研发成功。当设备交付给客户后,对方非常满意。
企业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
师徒三人就是这样执著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项目,用心优化每一个研发步骤,尽管前几次项目都是延期交付,但客户满意度高,大家的赞,给了师徒三人很大鼓舞和信心。接下来该公司又连续签约了几个项目,准备大干一场。然而,客户对每个项目的需求都不一样,研发的设备难度也越来越大,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就像玩游戏时不断闯关,要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后,才能走到下一步。”李瑞洋说。企业当时还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公司位于住宅区的小出租房,组装调试设备显得越来越困难,小仪器还好,抬到楼顶上进行测试组装,他们轻手轻脚地,尽量不产生噪音,不影响居民生活、休息,尽管这样,他们还是每天都提心吊胆,害怕被居民投诉。而做大的项目就没法在出租屋里完成了,他们就把备件放入那个车库内,在昏暗的车库里进行反复研发、组装、调试。因此,该公司前期研发的很多高科技产品,都是在这个车库内完成的。师徒三人摸索着前进,尽管也研发了一些产品,客户满意度高,但是在公司管理、财务预算等各方面经验不足,公司直到2020年初仍处于亏损状态,账面现金不足,李瑞洋几次把家里用于生活的资金投入到公司发展中,而公司需要采购的零件还很多,且都价值不菲,资金链时常断裂。那段时间李瑞洋经常盘算着可支配的资金,产品的标准不能改变,即使赔钱也要高标准做好产品,对得起客户的信任。公司要节约成本,减少支出,只能在其他方面想办法,比如装卸备件不请装卸工人,师徒三人自己动手;给客户装卸、运输研发完成的设备也自己来。这是李瑞洋最为迷茫的一段时期,他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脑海里一直合计:公司还能生存多久、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未完待续)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